为何海底电缆会成为美俄关系新问题
图1:为何海底电缆会成为美俄关系新问题
在国内,如果想要访问国外网站,那基本上是通过海底电缆来实现的。除了南极洲这个依赖卫星获得互联网络的地区,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区的通讯系统基本是都是通过海底光缆来实现的,包括互联网、国际长途和传真等。
上周,纽约时报透露,美国国防部正担心俄罗斯潜艇和间谍船只靠近海缆附近对其进行破坏,并且认为俄罗斯是在“寻找西方新的漏洞”。为此,国防部已经密切监视俄罗斯潜艇和船只活动。
那么,美国为什么如此担心俄罗斯潜艇靠近海底电缆的行为呢?
全球海缆地图
图2 全球海底电缆地图2015版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今年初,电信地理杂志绘制了复古版全球海底电缆地图(见图2),并统计出目前正在运营中的和正在建设中的海底电缆系统达到343条,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长。仅2014年,全球就有12条海缆投产,2015年,还将有8条海缆投产。
2014年,IT企业和内容供应商的带宽使用首次超过其他互联网带宽使用。其中,56%的带宽需求是用于专用网络,交换语音通信的使用量不足1%。例如,2014年,像谷歌、脸书和微软等内容提供商使得全球带宽需求增长44%。但是,全球带宽容量在2012-2014年间实现了翻番。而且,还有很多地区的海缆剩余容量很大,从全球来看,海缆带宽使用率大约在25%甚至更低的水平。
从区域来看,非洲、亚洲和中东地区的需求增速最快的,但是该地区大部分资金还在用于新建海缆,拉美洲预计将很快跟进。
根据电信地理杂志出台的报告显示,接下来,内容供应商可能会趋向建设自己的海底电缆系统。如果他们这样做的话,他们就需要弄清楚,一旦电缆出现故障,应该如何应对。
频繁的电缆故障
图3:电信地理杂志副总裁 Tim Stronge称,每年大约有100起海底电缆故障事故
电信地理杂志 Tim Stronge表示,“海缆发生故障是很常见的事,并不新鲜,差不多2周就会出现一次海缆故障。但是,每次故障都需要高昂的成本来进行修复。而且整个修复的过程需要整个行业来协同合作,包括需要最精密的设备,最先进的技术等。”
根据电信地理杂志的初步统计来看,全球三分之二的海缆故障是因为船锚或者拖网渔船造成的,剩下的三分之一里面大部分也是因为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例如,2011年日本海啸导致连接日本的电缆中近半数出现故障。
因此,一些国家要求有一定规模的船只都需要配备应答器,这可以使他们在行驶到海缆附近时收到提示或者警告。此外,电信公司和政府会使用卫星技术监测电缆附近的区域。电信行业还提供了标有电缆位置的渔业地区,帮助渔船可以有效避免海缆,以免发生意外。
“这也就是说,海缆的位置并不是秘密。” Stronge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海缆的位置进行保密,那么故障率就会大幅上升,其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在深海地区,海底电缆几乎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因为深海地区的人类活动没有那么活跃,故障率也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浅水区的海缆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迄今为止,只有极少数蓄意破坏海底电缆的事件,通常是电缆偷窃者在偷铜缆的时候不小心破坏了光缆。”
醉翁之意不在酒
图4:大多数跨洋海底电缆系统都最终将接入美国
那么,如果有人想要蓄意破坏跨大西洋通讯电缆呢?
“从目前来看,承载跨大西洋容量的有15条海缆系统,另外,第16条海缆系统正在建设中。所以,这一条也有可能最容易被破坏。” Stronge认为,“但是,明目张胆的大规模攻击是很难破坏海底电缆的,而且这么做的话,代价很高,收效却不大,因为海底电缆不只是遵循一条路径。”
Stronge称,“即使俄罗斯同时蓄意破坏这16条海底电缆,那么我怀疑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远远大于互联网中断的问题。而且,无论如何,这对北美的互联网用户来说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许多欧洲流行的网站的服务器都托管在北美洲,而北美地区的通讯活动还可以持续运营。但是,欧洲、非洲和中东的用户就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包括国际长途电话,连接各国政府的跨大西洋网络等。”
图5:俄罗斯的国际海缆连接主要集中在波罗的海和欧洲其它地区
另一方面,电信地理杂志的海底电缆地图也显示了,只有6条海底电缆连接俄罗斯,而连接加拿大的却有7条。也就是说,俄罗斯并不是非常依赖国际海底电缆系统,而是国土领域相互连接,或者使用波罗的海地区的海底电缆系统,以及连接日本的一条海底电缆系统,但是,他们需要通过与西欧的陆地连接满足其外部需求。
所以,我们再来看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所提到的,“俄罗斯好像在效仿上世纪70年代美国海军和国家安全局写了一本关于海底电缆窃听任务的书,叫Operation Ivy Bells。这是讲的美国在1972年开始通过窃听海底电缆搜集关于俄罗斯的信息,尤其是关于俄罗斯弹道导弹潜艇部署和战略信息。”
更重要的是,当时,美国并没有切断海底电缆。来源:电缆网
- 上一篇:现货橡胶线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2015/11/6
- 下一篇:橡胶电线最新知识 2013/3/21